佛山高明藏“国宝级”遗址:4700年前岭南先民过“渔获满仓”日子
佛山高明,在佛山各区中向来低调内敛,没有禅城的繁华喧嚣,不及顺德的声名远播,常被匆匆路过的旅人忽略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来到高明,本来就是随意走走看看,却意外发现,这座看似平凡的小城,竟藏着一处足以震撼岭南考古界的“国宝级”宝藏——距今四千七百余年的“古椰贝丘遗
佛山高明,在佛山各区中向来低调内敛,没有禅城的繁华喧嚣,不及顺德的声名远播,常被匆匆路过的旅人忽略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来到高明,本来就是随意走走看看,却意外发现,这座看似平凡的小城,竟藏着一处足以震撼岭南考古界的“国宝级”宝藏——距今四千七百余年的“古椰贝丘遗
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,我也曾在讲台上苦于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:讲解半坡原始聚落时,课本插图有限,学生眼神空洞,对着干瘪的文字描述,脑海中如何能真正浮现6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场景?
今天便以实在的道理细说,成日里该做的两事,该忌的两事,每一句都贴合日常,藏着过好日的分寸。
走进良渚博物院,她发现这位“朋友”的生活竟如此精致!五千多年前,他们就懂得吃饭要荤素搭配,喝酒还讲究仪式感,也和今天的人们一样喜欢打扮得美美的!
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是我国内涵最深厚、内容最丰富、参与人数最多、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:“在中华文化里,蛇是灵性、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,寓意着丰收、吉祥和福瑞。”世界各地欢度乙巳蛇年春节的场景,再一次令
“特”在何处?这是文化层堆积厚达2.5米。倘若沿着探方内侧的土阶向下“迈步”,会连续“穿越”4个新石器文化时代。最上,是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好川文化,这里发现了陶器、古稻田和环壕的遗迹;下一层,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地层,距今7000年至6000年,留有陶鼎
半坡遗址里的墓葬布局,考古学家早就发现了特别之处——死者的摆放方向都差不多,明显能看出先民对灵魂归宿的琢磨。
小时候读夸父追日,老师说这是“不自量力”的典型——一个人傻愣愣追着太阳跑,最后渴死在虞渊。后来又听后羿射日,只当是古人编的英雄故事,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,剩下一个照亮大地,多解气。
圆圆的大眼睛、“无辜”的神态、夺眶而出的“泪滴”——来自五千年前的文物“表情包”在北京与观众见面。甘肃临洮最新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近日于中国考古博物馆“考古新发现成果展”集中亮相,20余件(组)文物带领观众探索史前刻画符号背后的“先民生活日记”。
提起农业起源,国际学界曾笃定“中国黍是外来户”。但在甘肃大地湾遗址,一粒沉睡了7800年的种子,却狠狠改写了这段历史——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黍类标本,更和希腊出土的“世界最早黍”年代相当,直接证明:我国西北才是黍的原产地之一!这颗来自黄土高原的“远古谷物”,藏着
濮阳,作为中华张姓的得姓之地(始祖挥公辅佐帝颛顼于帝丘,因发明弓矢之功被赐姓张),是张姓文化的“根”之所在。张姓从最初的华夏部族姓氏,逐步发展为如今中国人口前三、全球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,其播迁历程并非偶然,而是与自然环境、历史变迁、社会动荡深度交织的漫长过程。
《道德经》一声 “人法地”,如惊雷穿亘古。地者,载万物、蕴生机,先民凿井而饮、耕田而食,非征服天地,乃顺地之脉也。今之环保达人,承古之哲思,于日常处践 “法地” 之道,虽微末之举,实乃续文明之脉 —— 此篇便探这古今相契的环保真义。